物理学唯心主义 physical idealism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和流行于一些物理学家中的唯心主义观点。主要包括马赫的“世界要素说”,奥斯特瓦尔德的“唯能论”,彭加勒的“符号论”,毕尔生的“实物”是“感性知觉”说,杜恒的“物理学理论”等。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及量子论和相对论的提出,动摇了经典物理学关于能量守恒性、原子的不可分割性和不变性、空间和时间的绝对性等基本概念,形成物理学的革命,一些物理学家由此认为“原子非物质化了,物质消失了”,出现了“现代物理学的危机”。奥斯特瓦尔德提出“唯能论”,把能量作为世界最终的实在,认为“一切外界现象都可以说是能量之间的过程”,“我们意识的过程本身就是能量的过程”(《自然哲学讲演录》)。彭加勒在1905年出版的《科学的价值》一书中,以“数学物理学当前的危机”为题,第一次对此作了分析和总结,提出“凡不是思想的东西,都是纯粹的无”。产生物理学唯心主义的原因,一是物理学的数学化,用数学形式处理物理问题,使人仿佛得出了“理性把规律强加于自然界”的康德主义的观念;二是不懂得相对和绝对的辩证法,在反对机械论的形而上学片面性时,从相对主义而陷入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物理学唯心主义曾流行于当时的德国、英国、法国和俄国。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指出:“物理学危机”并不是说物理学本身不成为科学了,而是某些物理学家在物理学的新发现面前,在理论思维即认识论方面产生了危机,其基本思想是否认我们通过感觉感知的并为我们的理论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或者是怀疑这种实在的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