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标题 | 李觏 |
类别 | 哲学 |
释义 | 李觏 1009—1059 北宋思想家。字泰伯。南城(今属江西)人。少时家境清寒,两次应试不中,晚年由范仲淹等人荐为太学助教,后为直讲。一生以教授为业,创建旴江书院,学者称旴江先生。哲学上持气一元论观点,把自然看作是由阴阳二气会合而成的。“夫物以阴阳二气之会而后有象,象而后有形……天降阳,地出阴,阴阳合而生五行,此理甚明白”(《删定易图序论·论一》)。认为事物的矛盾普遍存在,是天地万物变化的内在原因,“天以阳高于上,地以阴卑于下,天地之气,各亢所处,则五行万物何从而生?”(同上)一反传统的“五行相生则吉,相克则凶”观点,指出“相生未必吉,相克未必凶,用之得其宜,则虽相克而吉;用之失其宜,则虽相生而凶”,强调事物转化的条件和每一事物所具有的限度,取“相生”、“相克”之吉者,其要在于不违背事物本身的变化规律,“用之得其宜”,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又提出“权者,反常者也”的命题。说:“常者,道之纪也。道不以权,弗能济矣。是故权者,反常者也。事变矣,势异矣,而一本于常。”(《易论第八》)以为“常”与“权”(指事物的常规和变动的关系)既矛盾又统一。故政治上强调“救弊之术,莫大乎通变”(《易论第一》),反对因循守旧,袭故蹈常,支持当时改革运动。认识论上承认主观来自客观,指出“夫心官于耳目,耳目狭而心广者,未之有也。耳目有得则惑于心,感则思,思则无所不尽矣”(《庆历民言·广意》)。又说“性不能自贤,必有习也;事不能自知,必有见也。习之是而见之广,君子所以有成也”(《易论第四》)。认为人的知识、品德是广泛学习的结果。指责儒家“贵义贱利”的传统观念,提出“人非利不生”(《原文》),认为“生民之道,食为大”(《平土书序》),百姓先要解决饱暖,然后才能知礼义,“食不足,心不常,虽有礼义,民不可得而教也”(同上)。但反对私利的任意扩张,认为应加以限制,否则“虽穷天地之产,安能以济一民之欲哉!”(《安民策第四》)在王霸问题上,认为王与霸只不过是天子与诸侯的称号而已。指责孟子“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的非议之说,提出“孟子者,五霸之罪人也”(《常语佚文》)。在论述“礼”的地位时说,“夫礼,人道之准,世教之主也。圣人之所以治天下国家,修身正心,无他,一于礼而已矣”(《礼论第一》),礼包括“治天下国家”的政事和“修身正心”的道德这两方面。又认为仁、义、智、信都包括在“礼”之中,是“礼之大旨”。而乐、刑、政则是“礼之大用”,两者的关系是“有仁、义、智、信,然后有法制。法制者,礼乐刑政也。有法制,然后有其物。无其物,则不得以其法制。无法制,则不得以见仁、义、智、信。备其物,正其法,而后仁、义、智、信炳然而章矣”(《礼论第五》)。要求现实的政事,必须是合乎封建道德理想的政事;而道德,则必须是通过“法制”体现的有确定内容的道德。从理论上论证了道德与法律两者的统一。有《直讲李先生文集》(《旴江集》),今有中华书局《李觏集》。 |
随便看 |
|
依恋情感网情感百科知识大全收录了49620条情感类百科知识词条,覆盖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详细解释,是情感生活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