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主义 opportunism 工人运动或无产阶级政党内部出现的背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为求得暂时利益而牺牲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政治思潮。该词源于拉丁文opportunus,意为“便利的”,“适宜的”。法文opportunisme,意为“应付”、“妥协”。最早流行于19世纪法国政坛,指一些缺乏定见、随机应变的党派和政客,后在工人运动中普遍应用。19世纪40年代产生于法国的蒲鲁东主义,60、70年代德国工人运动中的拉萨尔主义,都是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机会主义,其阶级根源是小资产阶级。1882年恩格斯称法国的可能派首领马隆(Benoît Malon, 1841—1893),1894年称德国改良主义派首领之一的福尔马尔(Georg Heinrich Vollmor, 1850—1922)为机会主义者。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国际以伯恩施坦和考茨基为代表的机会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机会主义。列宁认为,机会主义的特征是:模棱两可,含糊不清,不可捉摸。“政治上近视和无骨气。机会主义就只顾党的短暂的、一时的、次要的利益而牺牲党的长远的根本的利益”(《列宁全集》第14卷第36页)。按表现形式不同,分为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机会主义。右倾机会主义否定革命斗争,主张阶级合作;放弃原则,一味与资产阶级妥协,实际是放弃社会主义这个根本目标。“左”倾机会主义采取冒险主义的行动,超越客观过程的一定阶段;脱离多数人的实践,拒绝任何必要的妥协和改良。“左”右倾机会主义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毛泽东在总结中国民主革命历史经验时指出,在认识论上,机会主义“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