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标题 | 新康德主义 |
类别 | 哲学 |
释义 | 新康德主义 neo-Kantianism 现代西方哲学流派之一。以复活和重新解释康德哲学为主要特征。19世纪下半期和20世纪初流行于德国,在奥、俄、法、意、英等国也有较大影响。该派哲学家复活和发挥康德哲学的方面各有差别,因而形成许多支派。其共同之处是:肯定康德通过提出主体创造客体的理论所实现的“哥白尼革命”,强调主体的创造性;反对对自在之物作唯物主义解释,而把它当作为认识设定“极限”的“极限概念”;反对黑格尔等人以绝对理性吞没主体的活动,否定康德以后德国古典哲学演化的进步意义。他们按照生理学、心理学、数学、逻辑学、物理学等科学的新发展来论证和重新解释康德,特别是康德关于先验主体和先验客体(“自在之物”)对立的思想。19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在自然科学家赫尔姆霍茨、哲学史家费舍和策勒的一些论著中已表现出复活康德主义的倾向,李普曼在1865年出版的《康德及其模仿者》中提出“回到康德去”的口号,标志着新康德主义的正式形成。F. A.朗格在其《唯物主义史》中明确宣称,康德哲学对于现代比对于康德时代具有更为重大的意义。他在书中系统阐述了新康德主义的基本观点。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是新康德主义的繁荣期,在德国哲学中几乎占统治地位。它的大多数支派都是这时出现的。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以柯亨、那托尔卜、卡西勒为代表的马堡学派和以文德尔班、李凯尔特为首的弗赖堡学派。这两派都利用康德的道德自律学说来论证伦理社会主义。此外,以内尔逊和科内利乌斯(Hans Cornelius,1863—1947)为代表的心理学派以及以黎尔和屈尔佩为代表的实在论学派也有一定影响。前者又因内尔逊任教于格廷根而称为格廷根学派。他们用心理学来解释康德的学说,否定建立普遍的认识论的可能性,认为作为认识的出发点的只能是直接知识,即知觉,而知觉的判断不能用逻辑来证明,只能通过心理反省显示出来。后者接受了康德的反形而上学立场,但又保留了自在之物作为认识过程的前提,因此比较接近正统的康德主义。此外,新康德主义的早期代表李普曼在80—90年代的一些著作中试图建立的“批判的形而上学”,又被称为新康德主义的形而上学派。德国哲学家法兴格在1896年创办《康德研究》,1904年又创建国际性的康德学会,促进了西方哲学界对康德哲学的研究以及新康德主义的流传,实质上是连结新康德主义各派的纽带。在法国,雷诺维叶的新批判主义与新康德主义极为相似。在奥地利和俄国,通过第二国际的一些理论家以及与他们关系密切的西方哲学家的宣扬,新康德主义产生了重大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新康德主义开始走向没落。由于受到纳粹势力的排斥(包括禁止《康德研究》的出版和康德学会的活动)和遭到其他哲学流派的批判,新康德主义的许多代表纷纷转向新黑格尔主义、生命哲学、现象学、存在主义、分析哲学,从而使新康德主义处于解体状态。从一定意义上说,可以认为新康德主义是由康德哲学通向现代西方科学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两大思潮的桥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康德研究》和康德学会分别于1946年和1947年恢复活动。对康德的研究又重新活跃起来,但不是原有新康德主义的复活。 |
随便看 |
|
依恋情感网情感百科知识大全收录了49620条情感类百科知识词条,覆盖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详细解释,是情感生活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