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扫描psychological scanning
认知心理学术语,思维策略之一,指形成概念的部分认知策略。美国心理学家科斯林(Kosslyn, et al., 1978)等人最先进行了心理扫描实验研究。他们要求被试构成一个视觉心像并加以审视,如同用内部眼睛来扫描,以确定其中的客体或其空间特性(如大小、方位、位置等),记录所需要的时间。这些研究证实了在心理活动中心理扫描的存在,又证实了心像与现实客体的知觉相似。共有两种:(1)同时性扫描,即在扫描时被试根据第一个正确的概念实例的部分特征,同时考虑达到目标的所有途径,提出各种假设。通过检验,排除某些可能或假设。理论上这是一种最优策略,但实际上尤其任务较为复杂时,它对记忆和推理要求太高,多数被试难以成功地加以运用。(2)继时性扫描,即每次只提出一种假设,接着进行验证。如经过验证,其假设难以成立,就得再提另一假设,再进行验证,如此依此进行。其优点比对记忆和推理的要求比同时性扫描低,但花费时间较多,效率也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