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经验aesthetic experience
人们欣赏美的自然物、艺术品和其他人类产品时所产生的愉快心理体验的多次反复形成的经验。它不同于一般的生理快感,是人的内在心理生活与审美对象(其表面形态和深刻内涵)之间交流或相互作用后的结果。审美经验是一个动态的结构,它由三个阶段构成:(1)初始阶段。由审美注意和审美期望共同构成一种特殊的审美态度。(2)高潮阶段。分为两个主要环节:一是审美知觉以及由这种知觉活动造成的感性上的愉快,二是审美的特殊认识(情感、想像和理解等共同展开)以及由这种认识造成的精神上的愉快。(3)效果延续阶段。包括审美判断以及由这种判断造成的更高的审美欲望(需要)、更高雅的审美趣味和更丰富的情感生活。中国古代对审美经验有两种对立的见解,一种是以庄子为代表的“至乐无乐”说,认为美是超感官的,主张“无为”静心观察和被动接受性体验;另一种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强调情理调和的“平衡”说,认为美是由感官发现的,主张主动、积极的体验。西方古代美学中,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见解分别与庄孔之说趋于一致。18世纪后期,西方美学界对审美经验的研究是以“审美趣味”为中心,内省心理学发展起来后,此研究又转向“审美态度”的探讨。现代西方美学界关于审美经验始终持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有不同于其他经验甚至与其他经验毫无干系的独特的审美经验的存在(克莱夫·贝尔、罗法·佛莱);另一种认为并没有这种独特的审美情感,审美经验不过是日常生活中各种普遍经验的“完善化”、“组织化”(杜威)或经验刺激的中和、均衡(瑞查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