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孩子三岁之前,要有恩于他,三岁之后,要立威于他
1、而在李玫瑾教授看来,这样的理论根本站不住脚,因为“一岁以内孩子的哭闹完全是生理性哭闹,也就是说,哭闹是孩子痛苦时向家长发出的信号,此时应该立刻抱起孩子进行安抚。 2、她认为 “无规矩不成方圆” ,尤其是在孩子的教育上,孩子在6岁前三年的时间是 情感 ,还有三年就是性格, 家长要做到3岁之前有恩于他,3到6岁立威于他 ,规矩才有可能立下。 3、著名教育家李玫瑾说过,“三岁上下说不行”,“0—3要立规于他,3-6岁要立威于他,12岁之前要立价值于他”,“孩子六岁之前管教,家长所有的话在孩子那都如“黄金”,十二岁之后再管教,家长的话就像“垃圾”。 
如何评价李玫瑾教授?
李玫瑾教授在坐客央视时,对药家鑫的犯罪心理进行了分析,她结合药家鑫经常弹钢琴的习惯,提出了“激情杀人”的说法,最终刺痛了大家的神经,让她一度饱受质疑,受到严重的抨击。 李玫瑾教授说:“好吃的忍住三天不吃,留够三天,那么就能获得三份,如果吃了,那就没了。 李玫瑾教授说过:“不管不骂不罚是培养不出优秀孩子的。” 老师的严格,是孩子成长中必不可少的养分,千万别逼老师放弃你的孩子。 老师若不严格 吃亏的一定是孩子 其实,老师一点都不喜欢对学生严格。 著名的心理学教授李玫瑾说,孩子一定不要交给爷爷奶奶事,我认为这观点是对的,但对现今这社会体质它又是矛盾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李玫瑾教授: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心理抚养
1、李玫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中国法学会青少年法律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李枚瑾教授的专业虽然是犯罪心理学,但她对家庭教育的看法及角度也较为特别。 2、亲自陪伴比丰富的物质陪伴更重要。把孩子交给别人,抚养不如自己抚养孩子。给孩子挣钱的时间不如教孩子怎么挣钱。找奶妈带孩子,不如自己辛苦带孩子。人性的培养比智力的教育更为重要。 3、养育孩子要从心理抚养的角度来培养孩子的性格(0—6岁)。抚养孩子要注意孩子的关键敏感期(0—12岁)。0—1岁,养育中是培养依恋关系的时期,有情感就有人性,情感越丰富,人性越丰富。 4、心理抚养重要的年龄段12岁之前,尤其6岁前与父母的良好的情感关系,也叫依恋关系,青春期是补救期。心理抚养重要的几个点:依恋关系:(0-3岁关键期)也就是孩子一出生与重要的养育者之间建立的情感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