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美文:

 

标题 人生过半,拎得清才过得好
类别 励志文章
内容
    全球知名智库研究员、毕业于耶鲁大学的乔纳森·劳赫,提出了“U型幸福曲线”理论:
    人类的幸福感在20岁左右处于高峰状态,随后逐渐下降,直到50岁后才重新上扬,在时间轴上呈现一个U型。
    链接到整个人生中来看,中年的幸福指数最低,却也是关乎下半场的关键期。
    人生过半,拎得清这三件事,才享得尽下半场的福。
    人生过半,拎得清才过得好
    01
    不拘过往
    在网上看到一个提问:
    “有没有哪一个瞬间,让你特别后悔过去的选择?”
    网友小马回答:
    “周末家庭聚餐,父亲又责怪我当年没有报考师范院校,当上公办学校老师。
    如今快四十岁还在拼996,挣前途,混人脉……”
    心理学上有一个“蔡格尼克记忆效应”,说的是:
    与已经完成的事情相比,人们会对没能完成的事情更在意,并让它久久停留在脑海里面。
    在“走不出过往”的心理影响下,会不由自主地对当下的生活心生懈怠。
    《武林外传》中有一集,几个老友各自抱怨着生活的不如意,感叹没有活成理想中的自己。
    白展堂幻想着,假如自己当初去学习医术,现在肯定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神医;
    佟湘玉想象着,如果夫君没有早死,两个人或许已经有了孩子,生活团圆幸福;
    吕秀才真正的人生理想,不是当账房先生,而是做生意……
    在对当下生活的不甘中,剧情按他们的设想重新演绎了一遍。
    从医的白展堂收入微薄,他手无缚鸡之力,看着心上人被欺负,只能暗自后悔没习得一身好功夫;
    佟湘玉的婚姻充满背叛,她只想拼命逃离,在遇到真正的意中人白展堂后,恨不能马上重获自由身;
    做了生意的吕秀才既无文化又无谋略,面对危机时判断失误,导致经营失败。
    看似无厘头的剧情,却传递出一个道理:
    假如人生真的可以重来,有机会换一种选择,也难免产生另一种遗憾。
    世间并没有完美的选择,结果如何,只取决于怎么做怎么想。
    后悔已经错过的选择,只会陷入错综复杂的纠结;
    抬眼看向手握的幸福,才能焕发坚定踏实的力量。
    02
    厘清当下
    看过这样一句话:
    “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你鞋子里的一粒沙子。”
    深以为然。
    在生活中,磨灭一个人雄心壮志的,往往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反而是源源不断的琐事冲击。
    作家万维钢在书中写过这样一个场景:
    技术员老张在攻克某个技术难题时,与领导产生分歧,打算下班再好好研究一番。
    到家后,他发现孩子生病,于是连晚饭都来不及吃,就匆忙带孩子去了医院。
    本来心情急躁,偏偏还堵车闹心;
    到了医院,又是排队,又是来回跑窗口交费、拿药,还和插队的人吵了一架。
    好不容易一切安排妥当,他想趁有限的时间研究一下技术难题的事,却发现手机没电了。
    整个晚上,老张累得筋疲力尽,技术难题也没想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第二天,他工作状态不佳,与领导的分歧仍没有解决,下班回家后,忍不住对孩子大发一通脾气。
    正如万维钢所总结的:
    “这些生活中的’慢性日常麻烦’,看似都不是大难题;
    但它们发生在计划之外且难以掌控,一波接着一波侵袭而来,不断考验我们。”
    现实情况是,越混乱的当下,越容易打乱一个人的正常心智,导致所有事情都偏离预想轨道。
    美国一个急诊科医生曾在TED演讲中,分享过一个让混乱复杂的场景,回归稳定有序的方法:
    首要步骤,就是根据事件的性质,排出红-黄-绿优先级次序。
    在医院急诊科,严重哮喘的病人越是安静,就越属于最危险的红色等级;
    而另一个仅轻微摔伤却情绪崩溃的病人,其实应被归类为次要的黄色等级。
    切换到琐事交替的生活中,也应透过现象看清本质,理性地对不同事项进行分类,才能让一切井然有序。
    人生过半,许多人都承担着多重社会角色,琐事繁多,时间有限。
    着急是人之常情,但理清头绪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遇事过于急躁,只会扰乱心绪,容易迁怒他人,却又于事无补。
    理清轻重缓急,把控次序,锚定关键问题,才能在冷静和专注中,做到事半功倍。
    03
    认准未来
    清代医学家黄元御出身儒士名门,从小聪慧过人,史书上称其“诸子百家,靡不精熟”。
    在他一鼓作气,准备考取功名的时候,身体却出现了问题。
    双眼发炎,出血红肿,最终左眼失明,样貌丑陋。
    当时的科举制度规定:五官不正,不准入仕。
    黄元御立志:
    “生不为良相济世,亦当为良医济人。”
    他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弃儒从医。
    不仅习得精湛医术,晋为御医,还著有大量宝贵医书,为后世做出了重要贡献。
    季羡林说:
    “中年之后,最忌讳的就是思维僵化。”
    曾国藩也曾在家书中言“无事不可变也”。
    曾国藩年轻时天性傲慢,脾气暴躁,在官场上屡屡吃亏,仕途不顺。
    中年之后,他开始熟读各家经典,提升格局,并且坚持每日自省,学习为人处事之道。
    最终脱胎换骨,身达高位,成为一代圣人。
    古来今往,变化的河流从未停息,不同的思维模式,决定了每个人不同的发展结局。
    抱有固定型思维的人,会简单根据过去而定义自我,放弃改变,随波逐流;
    而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会相信自己能持续精进,并且树立目标,刻意练习。
    所遇挫折和困难,都被他们看作成长的契机,由此找到蜕变的关键,再次奋发前行。
    未来多变,把目光精准地放在成长型思维上,笃信前方有光,才能让人生实现阶梯式成长。
    ▽
    人生过半,我们已经有所储备,更应该有所期待。
    世事纷扰中,不拘过往之憾,放下纠结束缚,轻松上阵;
    诸事繁杂时,理清轻重缓急,冷静应对难题,条分缕析;
    时局多变前,认准奋进方向,保持成长思维,扬帆续航。
    如此,放得宽心,拎得清事,走得稳路,人生不躁不闹,内心自有丰盈安乐。
    
随便看

 

依恋情感网是专业情感美文发布平台,专注于为女性朋友们提供情感美文、语录、散文、情书等文章。

 

Copyright © 2021-2025 yiyi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8/24 11:28:35